疫情以來,火了XG試劑,連帶著還提攜了一個小兄弟——XG病毒的保存液。“忽如一夜春風來”,保存液也心花怒放了。然而,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,面對幾百款產品,選擇確實有些無從下手。到底應該看哪些點呢?
其實,配方都是尋常物事,大差不差。有廠家干脆采取一直沿用多年的傳統配方——“鹽水”,為之作出了的詮釋。保存液價格,早已經“飛流直下三千尺”,甚至是“貼地飛行”了。所以,這不是問題。我們往往關注核酸降解,但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或者偽需求。現如今,發熱門診要求6小時甚至4小時出檢測結果,。即便“愿檢盡檢”的樣本,24小時之內也降解不到哪里去。而真的要長期保存,凍起來是可靠的辦法。所以,也不是問題。保存液存放一段時間后,容易壞掉。清亮的保存液變渾、長霉、長菌,晚節不保,令人唏噓。而且,巴菲特說,如果在廚房里里發現了一只蟑螂,那么不可能只有一只蟑螂。長出菌的還算好,知道不能用。那些已經污染卻還將長未長的,躲在哪個盒子里邊,用在哪個患者身上,對結果產生什么影響,就天知地知了。防止污染,無疑是生產、品控過程的不小挑戰。當然,也并不難處理,潔凈車間、添加抗生素等舉措,都能夠從容應對。所以,還不是問題。
有些保存液,打開箱子或盒子一看,管子漏液了。管壁上“垂涎欲滴”,紙箱上“劣跡斑斑”,沾得手上、臺上、儀器上等等到處都是,有些看的見、有些看不見,實驗環境很容易受污染。箱子運輸過程,野蠻裝卸或者受航空運輸的負壓影響,就容易發生滲漏,整盒整箱都得報廢。國內還好,到了國外,退單、退貨、中止合約,非常棘手。但也有辦法。只要在管身和管蓋的材質遴選、結構設計、制造工藝等方面下點功夫,做好負壓測試 ——這,依然不是問題。
通常,管蓋擰到一定位置就緊了。但再用力,會緊一點,再加力,又會緊一點。而每個人手感、力氣都不一樣,怎樣的緊才算夠?擰到哪兒才到頭?沒個準數。生產人員由于怕漏,只能往死里擰。但采樣人員,旋開就很費力。采好樣,同樣怕漏,也得死命擰緊。這還沒完,到了PCR實驗室,操作人員也要這樣重復一遍。一天幾百上千管操作下來,天天如此。手起泡、泡破皮、皮結繭,個中辛苦有誰知?有人開玩笑說,自己兩根手指上隆起的厚繭,指不定哪天會飛出一對蝴蝶來——拇指梁山伯,食指祝英臺。
我們不禁要問,能不能找到這么一款保存管?擰緊的時候,擰到即緊;旋開的時候,一旋就松。答案,是肯定的。